机器人革命:最终会取代人吗?

目前,机器人可以拥有皮肤、毛发、四肢等人类体貌特征,被赋予人工智能后,可以直接和人进行交流。“机器人”一词中 “人”的概念更加突出。未来的几十年,机器人将医疗、养老、居家等领域将与人类有更亲密的接触。在未来,机器人和人类生活将如何深度融合?机器人最终会取代人吗?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目前,机器人可以拥有皮肤、毛发、四肢等人类体貌特征,被赋予人工智能后,可以直接和人进行交流。“机器人”一词中 “人”的概念更加突出。未来的几十年,机器人将医疗、养老、居家等领域将与人类有更亲密的接触。在未来,机器人和人类生活将如何深度融合?机器人最终会取代人吗?

  目前,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在汽车生产线上,利用大量机器人代替具有操作危害性、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高的工作,而中国现在正是机器人全球最大市场,分析预计这一势头还将保持10到15年。

  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认为,对机器人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经济学的变化是劳动者的工资快速上升,劳动力短缺。有的地方直截了当地提出用机器换人。

  从发展趋势上,机器人正在向生产、科研领域;向民用的医疗、养老等服务领域过度,正在从生产线上走进普通人的身边。机器猫,这个在漫画中,来自未来世界拥有各种神奇道具的“蓝胖子”,或许是许多朋友心目中最理想的伙伴。

  在现实中,未来或许早上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机器人;或许帮你拍照发朋友圈的,不是手机,而是机器人;或许喊你回家吃饭的,不是你妈,而是你身边的机器人。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机械处处长王建宇表示,未来和人生活相关的机器人将出现较快发展。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可能跟家居生活结合得较快一些,目前看扫地机器人,还有一些清洁类的都发展较快。

  对机器人而言,具备人形外观并不难。在电影《终结者》当中,T-800型机器人外表就是活体组织,甚至具备类似于人类的皮肤和毛发。不仅电影如此,事实上,在今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日方展出的美女情感机器人就具有和人一样的形态,举手投足间和真人无异。但难的是,让机器人具备人的思维和判断能力,能够和人直接交流。在今年的全国双创周的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和百度研发的“小度”机器人有过一段有趣的交流。

  小度:总理您好,我在这里等您很久了,我是百度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小度”。我不仅能听懂人类的语言,还博学多才。

  总理询问,你为什么叫小度?小度回答称,因为我是百度研发的。总理又问,你储藏了多少个句子?小度回答说好多好多!总理风趣地表示,你不愿意说具体的数字是想保守秘密吗?你的保密意识很强。

  据了解,小度机器人之所以能够和总理对话,最重要的是在云端存储的大量信息,在识别人类语言信息后,调取最合适的信息做出反馈。圆头圆脑的小度机器人其实只具备3—4岁儿童智力水平,相当于一位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小度在回答北京市长王安顺关于城市管理的问题时,虽然有点萌萌的,但也是“童言无忌、一针见血”。

  王安顺询问小度,对北京的城市管理有什么建议? 小度说,不堵车吧。

  自从机器人诞生之日起,人类一方面希望机器人更加智能化、更接近人;但另一方面也在思索,具备自我意识和行为能力的机器人是否有朝一日会“反客为主”取代人类,这一思想在很多科幻故事中都有展示。其实,大可不必过于担心,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机器人也只具备8岁幼童的思维能力。同时,2015机器人大会秘书长徐晓兰介绍,在密集生产领域,机器人也尚不能完全替代人力。

  徐晓兰指出,机器人大面积替代人力,一定是逐步进行的。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会被替代,因为在某些方面,机器人的确代替不了人力。比如智能控制、逻辑思维等方面都需要人机协同。

  但是,对于未来机器人的发展,王天然认为,服务机器人需和人更好的融合,机器人能够自主的提高自己的技能,能够和人进行自然的交互,最终人和机器人之间应该是一种朋友的关系,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感知、相互帮助。机器人和人的融合将来可能体现在生物电信号解析,生物反馈控制人机协调和本体结构设计等方面,更远的未来,在分子尺度上人与机器人可能实现共融。

  如果机器人真的成为大家生活中的朋友,或许大家儿时“昼思夜想”的“蓝胖子”真的可以出现在我们身边,叫你起床、陪你吃饭,和你沟通,伴随人类成长。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如未注明原创皆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内容中图片等附件信息由原作者提供,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