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价低迷 规模场户何处觅出路

  编者按:2014年年底以来的生鲜乳价格低迷、奶牛养殖效益滑坡的状态仍在持续,局部地区有奶农正退出奶牛养殖行业。而对于一些养殖时间长、养殖规模大的养殖场、合作社而言,“退出”不易,只能坚持并寻求“突围”。在国际奶业竞争加剧的生态下,国内奶业也亟待转型升级,既要依赖行业自身依据市场形势主动调整,也需要依靠政府在更大层面上政策引导。

一个奶业合作社的“活法”——

苦撑着,去市场上找利润

  本报记者 吴晋斌

  “苦熬着,不敢停,不能停。”奶价低迷的这一年多来,这成了山西晋中市榆次区王香村养殖大户郝智会和他的锦宏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常态。

  为了能在等待市场行情好转中熬下去,锦宏合作社采取了措施改变自己,有突破,也有无奈。

  自建奶吧,为原料奶销售觅出路

  自己加工巴氏鲜奶,在社区建立奶吧,奶产品直接对接社区,这是郝智会从澳大利亚学来的商业模式。奶吧的出现启蒙了市民新的牛奶消费,也为社区支持农业提供了一个好载体。锦宏合作社每天产原奶4000公斤左右。市场好的时候,奶吧一天可以销售1000公斤,每斤奶6元左右,利润高。

  奶吧的模式好,然而门槛低,很容易被复制。目前,榆次区10多个合作社都发展了奶吧,在质量优劣没有标准衡量的情况下,价格战成为常态。眼下,在“锦宏”的奶吧里,鲜奶价格在3.5元/斤左右,每天仅能销售300公斤。剩下的奶只能以3.4元/公斤卖给奶企。

  市场不好,销售成本就“厚”了。租房、人工成本等使合作社的奶吧难以为继。郝智会说,为了证明自己鲜奶的品质,奶吧送检一次样品需要花掉3200元的检测费,这也增加了奶吧的运营成本。

  “价格战”之外,在巴氏鲜奶区域市场的争夺中,散户生奶进社区也使奶吧受到打击。合作社的牛奶根本抵挡不住大市场上“巨无霸”乳企和区域市场上的“游击队”夹击。“山阴县的几十家养殖户倒下去了,榆次区的奶牛养殖户半死不活的多,大家在等着市场好转卖奶牛。”郝智会说。

  循环生产“节流”,养乳肉兼用奶牛“开源”

  从去年冬天开始,“锦宏”流转了400亩土地,两季轮岔种植黑小麦和青贮玉米。“牛粪还田,增加土地有机质,两季饲草饲料的收益可以提高土地收益和降低饲料成本。黑小麦和青贮玉米的蛋白质含量和进口苜蓿的差别不大,但是成本能从3200元降到1000元左右。”郝智会说。

  合作社的另一个办法是对600头牛分群管理,将奶牛分为挤奶牛、干奶期牛、产前产后牛、育成牛等;挤奶牛按产量又分为高中低三档。在统一配种、统一防疫基础上,各个饲养员专职喂养不同的奶牛,从精准喂养中要产量和质量。

  在一些专家的支持下,锦宏合作社对奶牛品种进行了改良,发展乳肉兼用奶牛成为他们应对奶业之殇的第三张牌。乳肉兼用奶牛耐受性强、得病少,尽管产量低些,但是奶质好,小公牛育肥快,比较效益就增加了。据经验,一头公牛犊育肥两年收益可达到4000元左右。目前合作社共有150头乳肉兼用牛,到年底可以达到300头左右。郝智会认为,这是合作社可见的不错的未来。

  继续走“社区农业”的路子,探索更好的商业模式

  今年7月份,郝智会邀请了三四十位市民到合作社参观、座谈,主题是“我们怎样做,你们才肯买我们的产品”。前几年,“锦宏”与几家合作社成立了联合社,在奶牛养殖合作上有了一套成熟的办法,但如何互通有无、在销售方面联手一直没有抓手。这次座谈让郝智会有了办法——“别的合作社的小杂粮、土鸡蛋和我们的牛奶一起配送到社区,降低配送成本,组团开拓社区市场”。

  直接面对社区,一直是锦宏合作社的目标。巴氏奶和社区奶吧的尝试尽管遭遇了市场大环境的冲击,但是郝智会认为,方向没错,只是商业模式有待优化。

  郝智会认为,第一步将合作社的生奶直销至社区,以同样价格但质量更好的生奶先占领社区市场。第二,将奶吧变成牛奶、土鸡蛋等安全食品的体验店和配送点,合作社联手进军社区市场,降低奶吧运营成本。

  “但是,这也很难。有钱赚、有红利分的时候,奶农争先入社,等到赔钱时,一些奶农又退出合作社。咱是合作社带头人,不能一拍两散,再难也得硬着头皮走下去,不去市场上找利润,干等着不会有馅饼。”郝智会措辞中充满了无奈。

王德忠的“市场经”——

不升级没饭吃早转型早受益

  李锋

  自2015年春节至今,在山东奶牛养殖大县高青县,生鲜乳价格从年初的3.3元/公斤一路下跌到目前的3元/公斤,且没有见底的迹象。在众多养殖户艰难度日时,该县德忠牧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德忠却认为,他们合作社已经“从最困难的时候过来了”,因为做到了早转型,早受益。

  “德忠”有3处奶牛小区,奶牛存栏最多时达到2000余头,是该县有名的“牛老大”。然而,牧场在2013年因资金链出现问题被迫关闭,一些养殖户酝酿退出。“我遭受市场打击最早,转型也最早,再不‘转’只有死路一条。”王德忠说,奶牛业稳赚不赔的时代过去了,现在国内奶源不缺,同时受到“洋奶”冲击,“早转型早受益,不升级没饭吃。”

  王德忠将牧场的转型归结为“抓准4大核心”——档案、配种、TMR搅拌机、挤奶厅,其前提是合作社社员必须讲“合作”。“德忠”把养殖户的奶牛编号后“混”起来,按产奶牛、育成牛、停奶牛、犊牛等进行分群。“分群之后档案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必须随时做调整,档案必须搞清楚。”王德忠说,分群后的牛在饲喂、管理上更有针对性。

  王德忠将转型秘诀编成了顺口溜——“养好牛在于喂,想挣钱在于配,人敢跪牛能睡。”

  想喂好牛就得有TMR机。牧场的饲料员孟召俊介绍,青贮的全株玉米、羊草、棉籽、苜蓿等饲料成分只有使用TMR机才能拌均。拌匀称好后,用料车运送到各个牧场,“伊利公司和饲料厂给开了配方,不同的牛用不同的配方。”

  “想挣钱在于配”是指配种。要掌握好奶牛的发情时间,并记进奶牛的档案。搞好配种,不光能增加牛犊,还能提高牛奶产量。

  “人敢跪牛能睡”讲的是牛的饲养环境。牧场为奶牛制作了由细沙、绵沙组成的“睡床”,“人之所以敢跪,说明它既干净又干燥,牛卧在上面很舒服,不会得乳房炎。”

  挤奶厅挤奶过程通过监控视频置于乳业公司的监督之下。“前药浴、手挤6把奶、擦干乳房、套杯、摘杯、后药浴这六个环节一个都不能省,缺一个,一斤奶就要被扣掉一毛钱。”

  王德忠说,以前这些工作都想过要做,可是养殖户不听招呼,合作社也没辙。自2014年起,他们下定决心搞转型,3个养殖户因为拒不执行奶牛分群被清理出第三养殖牧场。

  牧场转型带来了什么效果?在德忠牧业里养了14年牛的黑里寨镇箕张村人黎景明说:“以前一头牛一天产奶不到40斤,按现在3元/公斤的价格算,能卖60元;牛一天要吃草大约60斤,一斤草料7、8角钱,这样算下来基本不赚钱。现在牛的产奶量提高到了50多斤,到明年能达到60斤,一天能赚近40来块钱,即便分摊给停产奶和犊牛,还是有钱可赚。”

记者手记

奶农的合理利润谁来保证?

  “政府补贴300元抵不住乳企跌价三毛钱。”采访结束很多天,锦宏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郝智会的这句话挥之不去。

  从2013年的缺奶到2014年的倒奶,记者一直将锦宏合作社作为一个固定观察点,来感知奶业冷暖。

  锦宏合作社奶农和全国其他牛奶主产省的奶农一样,面临的最大的不公平是市场话语权的缺失。缺失到什么程度?奶合不合格奶企说了算,价格多少奶企说了算。

  “合同上全是霸王条款,不签就得倒奶,就没有一个政府或者奶业协会的第三方机构来制定一个标准,建立一个平台,形成一种机制制衡‘巨无霸’企业的行为。”

  在“洋牛奶”冲击国内市场的大背景下,一些乳企用“剪刀差”剥夺奶农利益、保护自己利益的做法,无异于涸泽而渔。然而,奶农与乳企理应是鱼水关系,于市场竞争、于奶业发展,理应给奶农合理的利润空间。

  这意味着,必须要尽快建立起奶企和奶农的利益平衡机制,建立价格协调机制,由乳品企业、奶农代表及相关第三方通过价格协调的方式确定生鲜乳收购最低价格、最高价格以及奶农结算价格;建立公平的质量评价机制,由第三方来制定牛奶质量标准,约束乳品企业、奶农执行。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如未注明原创皆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内容中图片等附件信息由原作者提供,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