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都转型”三部曲

  夏日时节,盐都大地,禾黍青青,莲叶田田。村庄农家的房子,掩映在绿树之后的阴凉中。路边,不时有怒放的夹竹桃花闪过,一派清新的田园风光。

  记者在苏北盐城市盐都区深入采访,深切感受到一种发展与生态,效率与效益,人与自然和谐相适相应的新氛围。

  在这里,一度沦为“附业”的农业,正变成富裕农民的“富业”,变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绿业”,变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龙业”。新常态下的“盐都转型”三部曲,奏出了县域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绿色发展的新交响。

  绿色呼唤:产业变“绿业”

  对绿色发展的追求,盐都人是有深刻而现实的动因的。2009年,由于自来水水源被污染,盐都和临近的主城区大范围断水,20多万居民家中自来水管流出的水有异味。像乡村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并非个别。

  “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保护生态与绿色发展并重。确立并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丰富绿色发展新内涵,把绿色发展作为盐城的城市战略。”盐城市委书记朱克江说。

  把绿色发展作为重大发展战略实施的结果是,盐城6项经济指标居苏北第一的同时,生态优势日益彰显。

  区委书记羊维达说:“市委力推的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约束条件下的一种模式创新。”近年来,该区为此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

  全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面积228平方公里,占社会总面积的23.13%。先后投入13亿元,实行退渔还湖、引江入湖“清水工程”;先后关停185家化工企业,创建“无化区”。全面启动了创建国家生态区工程。

  区长吴本辉认为,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不只是说,更在于做。

  森林覆盖率是绿色发展的国家核心指标之一。近年来,该区力推造林绿化,到2014年底,全区造林折实面积达30.4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以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

  水产、畜禽养殖业是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为了实现绿色养殖,全区建造户用沼气池8900座、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34座,大中型规模畜禽场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利用率达81.2%。

  全区秸秆收贮企业年收贮加工量达15万吨,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55万亩。去年全区各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6%,达到大于等于95%的指标要求。

  全区先后投入近5亿元,大力整治农村河道,连续3年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80%以上。

  绿色追求的组合拳,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区和国家卫生城市创造了必要条件。盐都区共有11个行政建制镇(街道),目前已有9个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镇(街道),占比达81.8%。

  方式转变:“附业”变“富业”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盐都人把着力点放在发展方式的转变上。

  规划10万亩的七星农场,涉及22个村。通过竞标,引入几十位新型经营主体,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出托管经营和股份经营。农药农肥成本下降两三成,机械化使得人均种植面积达70亩。

  “有规模才有效益,有效益才有人来种地!”农场稻麦亩产1100公斤,稻米售价3.5元/斤,比市场高40%。近年来,该区每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万亩,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大户有1400多户。全区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达65%以上。

  方式一转,农业生金。全区粮食种植面积目前在123万亩,已实现粮食“十二连增”,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去年,农业总产值达85.98亿元,农业现代化综合排名在全省领先。一度沦为“附业”的农业,正变为富裕农民的“富业”。

  近年来,盐都区着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一大批涉及农机、病虫害防治、加工流通等服务组织纷纷组建,服务内容从过去单一的生产技术合作,发展到以产、加、销为主体的综合服务。

  盐都区大冈镇野绿芳地蔬菜家庭农场,去年5月创建,总投资800万元,流转土地600亩,新建标准蔬菜大棚450座。“这都离不开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跟进。”农场负责人介绍,他们16个蔬菜品种已通过无公害认证,畅销上海和苏南等地。

  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盐都农田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全区高标准农田比重达60%,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达85%,粮食收储水平达70%,都基本达到了省定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为“附业”成为“富业”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联耕联种是在不改变现有家庭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破除田埂,实行连片耕种的一种土地经营模式,具有增耕地、降农本、促配套、提产量、增收入等优势。盐都区今年水稻联耕联种达18万亩,占总面积的28.5%,示范点457个。

  为了改变过去旧的养殖模式,盐都创办了100多个农业生态养殖园,创造了“果树+养禽+养鱼”等多种模式,不仅把畜禽粪便变成能源,还嫁接了旅游,增加了农民收入。

  产业升级:农业变“龙业”

  羊维达认为,绿色经济以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为支撑,以发展绿色新兴产业为导向,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应该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创造更好就业机会,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及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农业向绿色升级,科技是核心。在七星农场,记者见到稻田里遍布着摄像头、传感器,可以自动灌溉、检测苗情和病虫害,依托物联网系统,实现对农产品质量追溯的全程控制。据介绍,这套智慧农业系统,曾获国际节水技术奖。

  科技水平上去了,高端产业起来了。以七星农场、台湾农民创业园等现代农业园区为主要阵地,盐都大力提升绿色农业的科技水平,全区建成“三品”基地132.5万亩,自然、绿色农产品,建构于农业价值链顶层,生产经营者收益颇丰。

  盐都大纵湖大闸蟹去年产值11亿元,亩效益3000元以上。去年6月,盐都联合2000多户组建龙头行业协会,为13万亩的养蟹户提供产、供、销、技术咨询一条龙服务。今年新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吴本辉说,在从田头到餐桌的产品链条的价值链中,加工增值部分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甚至达到农业增加值的3-4倍以上。绿色农业不仅要在生产领域更要在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作出成效。

  园区占地约45平方公里的台湾农民创业园,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共分啤麦加工区等8个功能片区。在啤麦加工区内,总投资10亿元的重啤集团项目现场,记者见到这个国际一流生产线,正自动化“流”出一瓶瓶高品质啤酒。

  盐都区近年来在推动农业变“龙”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全区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41家。其中,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已达41家。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特色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省内外瞩目的成绩。

  郭猛镇杨侍村休闲农业园区由产、加、销、游、服五个部分组成。2014年,就实现产值超亿元,税收近千万元,提供就业岗位600个,接待游客50万人次。先后荣获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单位。

  据了解,盐都已创建仰徐、杨侍等6个特色生态村,和杨侍一样,还有仰徐等村认定为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13个鲜食果品采摘观光基地每天游客在千人以上,大纵湖湿地公园还被评为国家4A景区,初步形成乡村旅游产业带。

  大冈镇佳富村大学生村官彭艳告诉记者:“以前我们这边农业园区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上门收购或者说是镇上零售。今年初,受到国家提出的‘互联网+’发展模式启发,村里建成了电子商务平台,150亩的桃、杏销售一空。”

  目前,他们这个电子商务中心不仅承担着佳富农产品的销售任务,还通过电商平台的辐射作用,带动了周边不少农场和蔬菜基地的无公害果蔬的销售。佳富生态农场、野绿芳地等10多个家庭农场的果蔬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进了千家万户。

  炎夏的办公室里,大学本科毕业的葛武绿之岛家庭农场主人夏吉萍,正在电脑上观察运行数据。视频中,10万只红冠褐羽的罗曼蛋鸡在安然采食,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中央集蛋系统、喂料系统和鸡粪收集系统在电脑的控制下有序运行。

  到高新区绿发水产公司采访CEO丁晓国,他正在天猫网店上接受客户的下单。2009年获得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会计与商法双硕士后,他回到家乡成了一个水产品电商品牌天猫旗舰店的创始人。“终于有用武之地了!”小丁自信满满。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对于雄心勃勃的新农人夏吉萍和丁晓国来说就更有一番新的诗意了。“环境在变美,你的心境也会变美!”年轻人很满意于他们的发展环境。

  周静文 葛建华 本报记者 沈建华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如未注明原创皆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内容中图片等附件信息由原作者提供,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