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最大民营煤企欠贷60亿 董事长鲜扬或陷债务泥潭

  制图/姜宣凭

  四川最大民营煤炭集团恒鼎实业近日公告,目前公司多笔贷款及票据尚未偿还,并且就在11月4日,公司就有一笔近2亿美元的票据届满难以偿还。

  恒鼎实业的名字或许并不为人所熟知,但如果提到其董事长——鲜扬,相信不少人都对这个堪称四川乃至全国商界“传奇”的人物颇有印象。2007年煤炭价格一路上涨,恒鼎实业在香港上市后受到追捧,鲜扬的账面财富也一路攀升,获得了“黑金王子”的称号,并多次登上各类富豪榜。不过,一直以来,鲜扬都极为低调,从未接受过媒体的公开采访。

  随着近年来煤炭业步入寒冬,笼罩在鲜扬身上的光环也逐渐褪去。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煤炭行业已陷入产能过剩泥潭,在严峻的行业现状下,体量相对较小的民企出现违约现象并不罕见。未来,若成本、煤价、产能退出和非煤业务经营状况出现明显的不利变化,部分中大型煤企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也会加大。

  恒鼎实业公告近2亿美元票据将届满无法偿还

  11月2日,在香港上市的四川最大民营煤炭集团恒鼎实业公告称,目前公司多笔贷款及票据尚未偿还,公司续筹资应对。根据公告,目前公司间接中国附属公司尚未偿付一笔2015年6月到期的短期无抵押贷款,且尚未支付有关应计利息。截至2015年9月30日,贷款尚未偿还的本金额约为2.896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公司所持尚未偿还的票据本金额约为1.828亿美元(将于11月4日届满),连同利息约1.906亿美元,公司目前预计无法于届满日期支付票据的本金额或尚未偿付的应计利息。

  公告还称,公司及其附属公司为与各家不同银行订立贷款协议的协议方,据此,本集团已借入款项作营运资金及其他用途。截至2015年6月30日,该贷款下尚未偿还的本金总额约为人民币60.08亿元。

  不过,恒鼎实业同时声明,目前集团尚未接获其放款人通知要求立即偿付其贷款及其他负债下任何尚未偿还款项,也没有接获向法院提呈的任何申请,或接获法院发出的任何命令,在中国或其他地区没收本集团的资产。并且,集团已成功与其放款人磋商将某些在岸贷款滚存或延长届满期,降低利率或降低支付利息的频率。

  “黑金王子”鲜扬一度跻身四川富豪前三

  对不少人来说,恒鼎实业或许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如果提到其董事长——鲜扬,估计就要熟悉得多了。在四川乃至全国商界,鲜扬都曾是一个“传奇”。

  公开资料显示,鲜扬来自四川省攀枝花市。他曾经以110万元起家,8年时间从公务员变身百亿富豪,身家甚至一度超过“中国女首富”张茵家族。在福布斯“亚洲最年轻富豪”榜、胡润百富榜、财富“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榜等诸多榜单中,鲜扬都曾经是常客。这一切,都是凭借恒鼎实业在煤炭行业的领军地位。

  恒鼎实业于2000年5月在攀枝花成立,到2005年时已成为四川最大的民营煤炭集团,2007年9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是中国第一家在境外主要资本市场IPO的能源民企。作为公司创始人的鲜扬,也从此名动天下。当年,鲜扬以140亿元的财富首次登上胡润中国富豪榜,排名第41位。

  2008年鲜扬以95亿元的身家位列胡润中国富豪榜第51位,在四川富豪中,仅次于刘永好家族和刘沧龙兄弟。在当年10月发布的“2008胡润能源富豪榜”中,鲜扬也位列第三,而当年的能源富豪榜中,煤炭业是造就能源富豪最多的行业,52位能源富豪中,18位来自煤炭行业,其中11位为山西“煤老板”。

  煤炭业步入寒冬“明星企业”风光不再

  不过,随着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炭行业在近几年快速步入寒冬,煤企亏损不断扩大,曾经的“明星企业”也无法继续风光。

  恒鼎实业在公告中表示,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煤炭业状况及商品价格于低位徘徊,集团一直面临严峻的经营状况。除了公司的经营业绩持续受严峻经营环境的不利影响外,集团的流动状况也继续面临挑战,经营活动现金流由于四川及贵州省煤矿的贡献有限而维持在低位。

  煤企陷产能过剩泥潭或现违约潮关停潮

  值得注意的是,从整个煤炭行业来看,像恒鼎实业这样陷入困境的煤炭企业并不在少数。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三季报已经披露完毕,煤炭上市公司的业绩堪忧。今年前三季度,A股38家煤炭上市公司中36家营业总收入增长为负,占总数的94%;32家利润总额增长为负,占总数的84%。不难看出,随着今年以来煤炭行业持续探底,煤炭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堪忧。

  “事实上违约现象在煤炭行业民企中并不罕见。”隆众石化网分析师徐任说,目前煤炭行业已陷入产能过剩泥潭。在严峻的行业现状下,体量相对较小的民企出现违约现象并不罕见,“据我们了解,近一年来中小型煤炭企业关停的也不在少数。”

  中债资信分析认为,由于历史积累、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支持,以中大型企业为主的发债煤企尚能维持资金安全,系统性信用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很小。但若成本、煤价、产能退出和非煤业务经营状况出现明显的不利变化,部分煤炭企业债务违约的可能性加大。

  华西都市报记者赵雅儒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如未注明原创皆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内容中图片等附件信息由原作者提供,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