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不平衡不充分处发力,加快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abaf27649cb873353fa9f2bdbec90ed5ae83380f15cd1-PCwQhL_fw658


如何认识机械工业的不平衡不充分


   十九大报告关于“不平衡、不充分”的论断是针对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而言的。因此,认识机械工业的“不平衡、不充分”,首先也须从供给市场的产品角度去分析。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围绕供给市场的产品“不平衡、不充分”的外围影响因素进行扩展分析。这样才能找到行业发展工作的直接痛点和间接痛点,在此基础上方可更有的放矢地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

   我们认为,机械工业最直接、最核心的“不平衡、不充分”之处,是“低端产品大量过剩,高端产品明显不足”,尤其是“高端基础机械和基础零部件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所谓“高端”,不仅指产品有高技术含量,而且也包括产品的高质量;不仅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产品,而且也包括看不见、但对用户十分有价值的“软”产品,也就是包括附加在硬产品上的高效应用软件和各种贴心服务。

   “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低端产品大量过剩,高端产品大量不足”的表述,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总体判断。“不平衡、不充分”在不同范围、不同层次有不同表现。业内人士必须结合自己的岗位,作进一步的延伸和细化分析,以便找出各自的具体着力点。

   比如,如果由全行业展延至大类主机行业去分析,则“不平衡、不充分”突出表现于:仪表、机床和农机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格外明显;此外,汽车虽然产量大,但自主水平不高。唯其如此,汽车、仪表和机床已成进出口逆差居于前三的薄弱行业。由此既可窥见其“不充分”,但也可发现相对于其他主机行业,它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果继续由主机行业之间的比较往下延伸,深入有关主机行业内部考察,可以发现各个行业之间也存在很多的“不平衡、不充分”之处,进一步往下延展,在同一个行业领域里面上述问题依然存在。可见,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分析亟待层层递进,不断深化。

   将基础与主机进行比较,机械产品中基础产品的短板矛盾现在已非常尖锐。高端基础机械和基础零部件的严重不足现已成为广大用户对机械工业的最大不满之处,基础薄弱是机械工业“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最突出表现。要破解这一矛盾,必须狠抓强基工程,不仅可解基础产品总需求不足之渴,而且更可做实优势高端主机,使其免遭空心化之祸。所以,“强基”可谓当今机械工业“由大变强”的重中之重。

   总之,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业内人士,必须分析出自己工作范围内“不平衡、不充分”的痛点,这样才可以明确各自的努力方向。因为“不平衡”,所以要“调结构”;发现了“不充分”之处,就明确了要在哪里“补短板”。

   综上所述,首先找出供需矛盾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直接痛点,再围绕这些直接痛点找出相关支撑工作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间接痛点,行业的结构调整和补短板工作就有了聚焦着力的方向,“高质量发展”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加速推进了。

   解决了现阶段的“不平衡、不充分”,肯定会在新的领域出现新的“不平衡、不充分”,全行业将需继续进行新的结构调整和补短板。正是在这一反复进行、持续推进的过程中,机械工业将逐渐逼近和最终实现“由大变强”的中国梦。

6444-110P91P63689


加快推进机械工业转向高质量发展

   我们初步认为,机械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有五方面的衡量标准:一是较快的优势品牌成长度;二是较高的经营效益和效率;三是较好的结构和业态模式;四是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比较好的规模成长势头。

   中国机械工业是否由大变强、进展大不大、快不快,最终取决于高端机械的品牌形象能否为市场所认可。这是最直接而关键的观察点。所谓高质量发展,必须落脚到这一点上。为此各地各企业要分解任务,要层层分解到各细分领域;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尤其要主动认领任务,争挑重担,将攻高端、补短板的目标落到具体产品上。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加速行业发展新动能的成长,但是“智能制造”必须防止过度炒作概念。推进智能制造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要以能否提高效益为检验标准。谨防出现“智能制造热、创新驱动难、工业强基冷”的偏颇。

   “大”是“强”的构成要素之一。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装备提供方——机械工业的增长速度不能低于工业平均增速。多年来,机械工业增速一直快于GDP,也快于工业平均水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机械工业仍应保持较好的产业规模成长势头。

   虽然经济学家判断,我国工业化高峰期已经过去,现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而且机械工业多数实物形态的产出量增长也确已明显趋缓,但相比于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机械产品的升级空间远为广阔,所以客观上产业规模(价值量)也具有较为长久的增长可能(汽车行业近年的的发展实际是最好的例证)。

   上述五方面的衡量标准还只停留在思路层面,在此基础上可以定性或定量地细化为评价“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我觉得这一指标体系大体与国务院关于《“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评估指标体系》(共分7个方面、29个细目)相近。

   习近平十九大闭幕后首次外出视察选择了徐工,他高瞻远瞩地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极为精辟地指出了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意义,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机械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殷切期望。让我们共同努力,聚焦“不平衡、不充分”发力,尽早实现“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如未注明原创皆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内容中图片等附件信息由原作者提供,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