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药企在华增速降至5年前一半 辉瑞称将并购

  外资药企在华增速降至五年前一半,辉瑞称将加码并购寻找新的“摇钱树”

  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了解事情进展”的人士的话报道,美国最大的制药商辉瑞制药公司正在与通用药物生产商艾尔建初步接洽并购事宜。如果成功,这将是2015年最大的一起并购案。

  一财网 王悦

  全球制药巨头再传“天价并购”。

  就在上周,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了解事情进展”的人士的话报道,美国最大的制药商辉瑞制药公司(PFE.NYSE)正在与通用药物生产商艾尔建(AGN.NYSE)初步接洽并购事宜。如果成功,这将是2015年最大的一起并购案,涉及金额高达4000亿美元,辉瑞更将在并购成功后取代美国强生公司(JNJ.NYSE),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制药集团。

  对此,辉瑞方面回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说法是,“并不方便予以猜测和置评”,但透露,“辉瑞将会一直成为市场上一个积极的并购者”。

  “不管是在全球范围还是中国范围内,我们都在寻找合适的并购对象,只要这种并购和合作能对病人、产业以及公司的利益相关方更有利,公司就会不断地做这样一件事情。”在近期举行的辉瑞中国研发中心成立10周年的庆典上,辉瑞中国区总裁吴晓滨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包括诺华(NVS.NYSE)、拜耳、GSK(GSK.NYSE)在内的诸多国际药企巨头在近几年都加紧了并购的步伐。就在2015年9月,辉瑞刚宣布完成了对赫升瑞公司近170亿美元的并购。

  “这次并购动作非常快,目前整合工作已经开始,中国区的员工大会已经召开,我们的整合工作2015年基本上就能结束。”针对赫升瑞的并购进展,吴晓滨如此透露。

  医药行业增速迅速放缓,急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医药巨头近年来热衷并购的主要原因。

  以中国市场为例,据吴晓滨透露,此前整个医药市场增速可达20%多,而2015年已下滑至10%,外资药企亦呈现出同比例下降。

  除了市场增速普遍下降,对于在华外资药企来说,另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明星药物专利到期,传统“摇钱树”面临剧烈竞争。

  以辉瑞为例,过去的明星产品立普妥、万艾可等纷纷专利到期,原本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的药品将迎来众多相对廉价的仿制药物。

  “对于辉瑞来说,并购应该不仅仅是为了在规模上做大做强。通过并购确实可以起到短期内扭转业绩的作用,但更重要的可能是想布局新的方向,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及早研发出像立普妥、万艾可这样绝对霸占市场的药物。”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这一思路在辉瑞目前的研发团队布局上得到了印证。据悉,在并购之外,辉瑞近几年用于研发的费用每年均超过70亿美金。2014年,辉瑞共计投入了72亿美元的研发经费,比2013年增长了9%左右。目前辉瑞全球的研发人员超过一万人,中国区超过1000人,已成为美国以外的最大研发团队。

  而对于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辉瑞将目光瞄准了“健康药物”。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增长,健康产业、医药和医疗卫生,这一定是我们国家经济上的一些亮点,可能会推动这个行业蓬勃发展,所以这一点来讲,外企,包括辉瑞,对中国市场是非常看重的,尽管经济增长会减速,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医疗卫生产业、创新产业,这点我们非常有信心。”吴晓滨表示。

  事实上,由于2014年以来中国医改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外资药企在华处方药业务发展受限,辉瑞早前已开始大力布局中国处方药市场外的OTC健康保健品市场。

  2015年6月15日,辉瑞宣布在苏州投资9500万美元的新厂正式破土动工,该新厂区将主要生产钙尔奇、善存系列健康药物产品。“目前在中国,善存的用户超过890万,钙尔奇的覆盖人数超过1370万。在2014年,中国已经成为辉瑞全球健康药物部排名第一的海外市场。”辉瑞健康药物部大中华区总经理蔡宝光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辉瑞涉及的并购方艾尔建以制造肉毒杆菌(Botox)及其他抗皱药物闻名,产品亦属于“大健康”品类,根据汤森路透的估计,艾尔建2015年的收益有望增加39%,远高于普通化药、生物药巨头的年增长速率。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如未注明原创皆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内容中图片等附件信息由原作者提供,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