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四省涉农企业“融资难”调查

  编者按

  融资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在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的大背景下,一些涉农企业的融资处境尤为难过。相比于其它领域的企业,涉农企业对于融资有不同的需求,也有自身的短板。而对于融资的供给侧来说,金融机构对于农业企业需求的忽视长期存在。近期,国家对于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密集出台,金融机构也动作频频,资金重压下的涉农企业到底感受如何,未来如何走出困境,仍是亟需关注的问题。请看本报采访组来自一线的调查——

  本报采访组

  “年初,到了一笔300万元的贷款,可算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江苏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军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鲁曼说,“厂里技术升级,决定上马物联网项目,实现养殖过程的自动化,再加上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资金需求量上千万。这300万贷款,是江苏省农担盐城分公司做担保申请到的,门槛低、利率低,申请非常方便。”

  一千公里之外的内蒙古清水河县,涉农企业的悲喜故事仍在不断上演。“当地一些和我们一样处于成长中的中小企业,自身实力有限,往往是有了贷款扶持就能活下来,甚至活得很好;没有贷款,资金链就会断裂,只能走向死亡。”优农尚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刘晓东坦言。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仍旧在持续。尽管政策的暖风渐起,但一些涉农企业仍旧被融资难、融资贵所困。

  近日,记者深入江苏、浙江、山西、内蒙古等地,访机构、问农企,倾听他们在金融支农道路上的心声和诉求。

  融资政策暖风频吹

  ——企业在不断探索解决办法,同时,从中央到地方,从监管部门到金融机构,纾困民企、激发活力的各项政策也在密集出台

  与我国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相一致,总体来说,我国涉农企业整体已经走向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但相比工业企业,由于农业风险大、投入大、周期长等特殊性,涉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融资难、融资贵这个更为突出的共性问题。

  困境当前,近年来尤其是近期以来,国家适时发布了一系列聚焦支小支农、引导降费让利的政策和措施,不断探索解决路径,释放更多政策红利。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指导意见》;

  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指导意见》;

  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5月27日,李克强总理到山东考察,再一次强调“落实减税降费完善金融服务,促进企业郁郁葱葱蓬勃发展”;

  ……

  建立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和银保监会大力推进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成立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推动各地完成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简称省级农担公司)组建。目前,省级农担公司已进入向下延伸分支机构、开展实质性运营阶段。

  持续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中央财政设立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和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小微企业和“三农”信贷供给。2013-2017年,中央财政累计拨付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约700亿元,支持了2万家(次)金融机构,惠及数十万家(次)小微企业和超过1500万人(次)就业人员。

  优化金融机构财务管理制度。开辟包括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合作社在内的小微企业贷款呆账核销“绿色通道”,放宽核销标准、缩短核销周期、简化核销手续,有效释放信贷资源。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涉农企业通常规模小、缺乏抵(质)押物等特点,农业银行借助金融科技,推出可循环、纯信用的小微企业网络融资产品“微捷贷”。该产品通过分析工商、征信等14大类近千项数据,对涉农企业进行多维度客户画像,通过对客户的全方位评价,破除对抵(质)押物的依赖,大幅降低客户准入门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截至2019年2月末,农业银行已累计为3.8万户小微企业发放“微捷贷”5.4万笔,总金额159.15亿元。

  在全国层面,在银保监会的部署下,旨在协调银行一致行动,不盲目抽贷、压贷的债权人委员会,已经建立了1.8万家。

  国家还推出一批减税降费政策。尽管各涉农企业的“税感”不尽相同,但增值税税率降低、个税起征点提高、六项专项附加扣除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确实从整体上帮助企业减轻了税负,促进了发展。

  中央政策频出,各地也纷纷出台各种政策,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江苏省财政出资18亿元,成立江苏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专业从事政策性农业担保工作。以家庭信用做反担保,不需要抵押物。以不高于1%的低担保费率提供服务,确保综合融资成本不超过6.22%,远低于财政部规定的8%的标准。目前累计完成担保余额已突破38亿元,在保户数3000余户;

  河北省利用原无偿支持企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设立农业产业化增信基金,省市县按照1∶1∶0.5的比例集资,放到银行,用于支持小型龙头企业,每个企业贷款期限不超过1年,每个不超过1000万元,按照总融资量的5-10倍予以贷款,已经在7个市进行了试点,共为151家企业贷款12亿元;

  河南省财政每年拿出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一是贴息,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生产线贷款、新(扩)建畜禽养殖基地或种植原料基地的贷款和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性流动资金贷款,根据实际贷款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支持。二是奖励,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三是补助,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购置检测仪器设备、新建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项目等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

  四川省政府出台《关于印发四川省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实施细则的通知》《关于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通知》等文件,从财政扶持、产业项目、金融政策、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系列支持措施,支持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应对经济下行带来的困难;

  甘肃省制定出台了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实施方案,在脱贫攻坚3年期限内,省内相关银行拿出1000亿元的贷款额度,由省金控集团担保,支持发展农村富民产业和县域经济,支持对象是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具备一定规模、对农民增收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企业;

  云南通过与多家银行开展战略合作、举办企银融资对接会、向银行推荐贷款需求企业等方式,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福建借助福建农民创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固投等财政资金项目,对由龙头企业承担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建设项目予以优先扶持;

  ……

  以上种种政策措施的实施,缓解了涉农企业融资难问题,增强了涉农企业克服困难、继续发展的信心。

  还有不少难题尚待破解

  ——政策暖风频吹,一些自身实力强、成长性好的涉农企业感受到了温暖,但仍有不少企业还在期待暖意来得更多、更实在

  “去年应该是福建农业产业化发展或者龙头企业发展比较困难的一年,从我们的监测数据来看,产值10亿元以下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大部分经营状况、年销售收入都有所下降。”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其主要原因在于宏观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增加,大概综合成本上升了13%。

  “四川受经济大环境、生产成本上升、融资渠道不畅和政策性因素等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那些偏离主业、盲目扩张和遭受金融机构简单化限贷、压贷、抽贷、提高授信条件及联保、互保、循环保连带性影响的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更为困难。”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特色产业发展处有关负责人坦言。

  “‘融资难’‘融资贵’仍然是很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据调查,2018年全省需要金融贷款支持的龙头企业达960户,所需融资额约272亿元,但实际获得融资不足20%。融资成本较高、银行放贷手续繁杂、还款周期与生产周期不匹配等问题较为突出。”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有关负责人说。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玉斌表示,我国现在发展较好的涉农企业并不算多,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的农业企业还不到100家。在调研中他发现,涉农企业总数在增加,主要是中小规模的农业企业,而大规模、超大规模的农业企业数量上几乎没有变化,中大规模的农业企业数量占比反而有所减少,其销售收入、净利润等也有不同程度下滑。“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确实较大,同时也有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中相关政策叠加和措施集中采取导致的一些阶段性影响。”

  山西荞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马仙荷至今仍受资金难题困扰。将在投资铁矿赚来的钱投入苦荞产业后,令马仙荷没想到的是,资金链先出了问题。手里的钱全做了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捉襟见肘。直到秋天收购农民手里的荞麦时,这个困局都没解开。产品刚开发,没有知名度,钱的出处多,来处少。马仙荷的主要工作就是找钱还贷,还贷找钱。曾经有一家股份制银行决定给荞宝公司授信3000万元,仅仅在抵押物上就胶着了好几个月,先是说抵押物土地上无建筑,风险大,后来找了一块有建筑的土地抵押,又被告知,风险更大。荞宝公司找了一个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又要求反担保,最后也不了了之。

  对此,山西省融资担保行业协会会长张转芳表示,荞宝的贷款难一方面是大环境导致,政策性银行服务不到位,商业银行针对农业龙头企业经营周期长特点的金融产品少;另一方面是产品市场出了问题,商业银行不可能给一个盈利能力弱的企业去雪中送炭,那些贷款过程中的反反复复其实是银行的婉拒。

  毕业于山东外国语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刘晓东返乡创业,2014年,注册成立了优农尚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藜麦产业,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如今已经小有名气。刘晓东反映,“融资难”是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我们是小企业,银行总是拿大企业的资信标准对我们参考,我经常被大银行被拒之门外。现在我只能从农村信用社和一些商业银行通过信用贷款来解决企业资金的问题,根本不够,而且利息也比较高。这些成本全部自己承担,有点压得喘不过气来。”刘晓东表示。

  浙江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伟凑也有同感。他表示,中小企业资金在生产、经营、销售环节长期滞留导致企业周转不灵,过度举债经营。大量的贷款、应收账款、积压、垫资等使企业的利息加重,综合成本上升,又导致效益下降,缺乏竞争力,最终制约了企业发展。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表示,由于农业投入大,资金回收期长,多数农业企业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而农业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多数不能抵押或质押,导致农业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

  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信贷收紧,贷款条件要求高,贷款审批手续复杂,给企业贷款带来一定障碍,不利于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特性是季节性收购、全年生产,流动资金占用比例很大,每到收购旺季流动资金贷款会存在“扎堆”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融资难度;同时,农业企业规模小,单笔需求金额少,造成金融机构审批和管理成本高。银行为了降低风险,要求农担公司担保,担保环节又增加利率,造成融资贵。而且,银行对农业本身规律不了解,不能按农业生产的规律开发金融产品。

  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面对短期、流资为主的农贷金融产品,不贷,企业难关过不去;贷了,进入还贷期,流动资金对企业的发展效能刚刚凸显,这个时间抽资还贷对企业损伤更大,只好借钱倒贷。其结果是变相激增了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催生了民间的高利借贷。

  改变的方向在哪里

  ——站在新时代、大变局的历史关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涉农企业面临转型之痛,亦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首先,涉农企业面临着从思想观念到产业结构深刻转型升级的挑战。认清自身定位,找到发展方向和盈利模式,补齐短板,练好内功,增强盈利能力,获得银行和资本青睐是根本之道。

  “我们和江苏名沙集团要合作建设荞麦沙琪玛生产线,推出沙琪玛及饼干等产品。名沙看好我们的苦荞和杂粮,我们看好名沙的品牌优势及渠道优势。”试错多年后,面对省内同质化产品竞争激烈的环境,荞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个省级龙头企业终于迎来了破冰前行的一刻;

  军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用先进的四位一体循环产业链喂养模式进行火鸡示范养殖,并向火鸡精深加工方向发展;

  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引进欧美先进技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求,制定整套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仓储、配送等标准,保证产品独具地方特色;

  优农尚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紧跟市场和大众的消费需求,研发了多种藜麦产品;

  ……

  还有很多涉农企业在压力之下静下心来,认真审视自身发展模式,研究市场,顺应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行差异化发展、精细化管理,走上转型升级之路。

  其次,涉农企业政策扶持要更加明确、完善、具体。

  “虽然国家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不少,但依然感觉政策‘看得见、摸不着’。”作为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刘晓东在清水河县的曝光率颇高,也得到了一些扶持。但是他发现,很多政策可望而不可及。

  在张照新看来,原因在于,目前,国家很多补贴性政策不是普惠性的,是竞争性的,给行业的支持落实到地方,受益的范围很小,能享受的企业比较少;而制度性创新的政策如减税、金融等,因为区域差别大,政策大多宏观性、原则性比较强,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不强,各地基层理解不同,有自由裁量权,有落实不下去的情况存在。

  对此,张照新建议:

  首先,国家需要建立稳定、清晰、长期、可持续的政策环境,至少持续三到五年,让企业有明确、长期的预期,不困惑,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

  其次,政策尽量有针对性,出台时应尽量明确具体,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涉农政策制定模式,一一列出在什么情况下怎么执行,增强执行性;

  第三,需要明晰产权,明确政策边界,避免基层打擦边球,也避免资源浪费;

  第四,健全风险防范措施。针对农业风险,目前自然风险保障水平比较低,需要提高保障水平;行业周期性波动比较剧烈,缺乏市场风险的防范机制,要进一步发展特色产品价格保险,期货等。

  王玉斌表示,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扶持政策顶层设计方面,既要重视效率,又要兼顾公平,既要避免“政策垒大户”,又要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从法治化、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等方面务实用力。

  有业内专业人士指出,政府扶持的原则要清晰,要有针对性。对于大企业和小微企业,政府支持的方向应是不同的。

  应该支持什么样的大企业?是能走出去打响品牌、能参与国外竞争、能做大蛋糕的大企业,而不是在国内有限市场里抢蛋糕的大企业。

  应该支持什么样的小微企业?是成长性好、有发展前景的,具有小、精、特、新特征的小企业。

  目前,我国部分农业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现象。但这是个相对概念,就具体区域、具体产品来说,则存在结构性不足情况。所以国家要根据各地的优势产业,分区域、分行业、分产品、分结构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方向,地方可以根据国家大的战略方向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细化政策。

  同时,金融业也要根据农业特点,有针对性地不断创新。

  涉农企业尤其中小企业面临的贷款难题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进一步聚焦实际问题,出台更接地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河南、安徽等一些省份建议国家和省里建立普惠性的企业纾困基金、产业化发展基金等,实行普惠制贴息,形成联动合力,积极撬动社会资本,以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引导,有效解决涉农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

  张转芳建议,银行业要供给侧改革,潜下心来研究农业特点,创新还贷方式,推出不同的流动资金贷款金融产品。如长期型底垫流动资金,3个月、9个月、15个月的灵活性贷款等,与企业的融资需求相匹配。根据不同产业的周期为农户或新型经营主体量身打造金融产品,才能确保银行放贷盈利实现最佳,风险降至最小。政府也要尝试创新开拓抵押担保范围,让企业的资产变身为资本,成立担保、再担保公司,探索财政支农资金在资本市场上撬动更大资本进行可持续滚动发展。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银行会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更多类似“微捷贷”的金融产品,打造具有农行特色的“三农+小微”双轮驱动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全力帮助民营和小微企业解忧纾困。

  在当前和未来很长时期内,涉农企业仍处于提质增效、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对整体发展机遇的看好和把握,有转型升级迈向行业高端的紧迫感,有迎难而上、披荆斩棘的企业家精神,融资难、融资贵难题的解决未来可期。

  (采访组成员包括崔丽、吴晋斌、朱海洋、李文博、王小川、李昊)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如未注明原创皆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内容中图片等附件信息由原作者提供,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0条评论